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中式餐饮行业一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2016-2019年间,复合年度增长率达到了5.9%。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1-2026年,国际中式餐饮行业的复合年度增长率还将进一步加速,达到惊人的9.4%,到2026年时,整体市场规模可达4098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前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餐饮品牌走出国门,想要在海外市场版图争得一席之地。同期,作为在国际市场最受欢迎的中式餐饮类别,火锅的增长速度更是明显快于整体中餐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到6.7%。

火锅出海早,竞争依然猛
2012年就在新加坡开出第一家店的海底捞,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截止2021年底,其已拥有94家海外餐厅,分布在包括新加坡、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年度营收3.1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两大中餐品牌Panda Express和PF Changs。在品牌估值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全球餐饮品牌价值25强”榜单中排名第9,成为唯一上榜的中餐厅。
张勇在去年年初的一次专访中透露:从盈利性来讲,国外没有想象得那么低,事实上马来西亚和越南单店的盈利算比较高。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中国产品的机会跟着上升,中国品牌才引起老外的重视。
2023刚开年,被曝出并购了拥有600家门店蜀大侠的小龙坎,则成为新一轮中餐品牌海外扩张的急行军。这家2014年诞生于成都的火锅品牌,在并购蜀大侠之前已经拥有门店700多家,其中就包括分布在新西兰、日本、德国、美国等地的40家海外门店。
2023年1月25日,呷哺呷哺新加坡门店试营业,这也是它在中国大陆以外开出的第一家店。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亏损和第二大股东清仓式减持后,呷哺呷哺在创始人贺光启的带领下,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出海”扩张之路。

产业技术好,出口信心强
“出海,把中华美食传播到全球!”这是一代又一代餐饮人共同的梦想。业内人士认为,中餐争相出海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市场是尚未开发的一片蓝海;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餐饮企业已经具备了进军海外的产业基础与技术力量。
疫情三年,我们学会分散风险、遍地开花、做大做强、餐饮零售化、互联网化、数字化,而最新的概念则是国际化。现如今,如果我们的中国连锁餐饮品牌不走出去,更多的品牌也会走进来,人的流通就是市场的流通。

曾经,中国餐饮人被“洋快餐”做到极致的“标准化”与“工业化”所震惊。如今,中国餐饮随着供应链的持续发展与进步,预制菜的蓬勃发展,加上互联网工具、大数据的应用,已经能够做到对餐厅每一个流程进行细致地把控与监测。
带着这些强大的现代餐饮“工具”,口味更多样、品种更丰富的中餐企业已经有了进军海外市场的信心与底气。在这种背景下,中餐争相“出海”也就不足为怪了。

受疫情影响,国外餐饮行业也经历了重新洗牌,这时候出征国际市场,就是要抓住后疫情时代的机会。市场在变化、品牌也需要做出调整,可以预测的是,随着疫情的远去,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内餐饮品牌走向海外,中餐出海一定会是未来五年优质品牌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