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这是继广东省为粤菜立法后,全国第二个以地方菜系为核心的地方性法规。
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火锅行业在市场规模、文化影响力及产业链整合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但同时也面临标准化不足、品牌同质化、国际化挑战等问题。《条例》的出台,不仅为川菜产业的法治化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更为火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中国餐饮行业的“顶流”之一,四川火锅近年来以年均15%的增速领跑市场,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背后,行业仍面临以下发展瓶颈:
标准化与规模化不足
传统火锅依赖厨师个人技艺,菜品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导致连锁化率低于粤菜、湘菜等中央厨房模式。尽管头部品牌如海底捞、小龙坎等占据主导,但中小型企业“小、散、弱”特征显著,全国性连锁品牌稀缺。
供应链分散与成本压力
食材供应链仍以传统批发市场为主,中间环节多、效率低,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价格波动(如肉类、海鲜)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冷链物流在低线城市覆盖率不足,影响食材新鲜度与配送效率。
品牌同质化与创新能力不足
麻辣火锅占据主流,但同质化竞争激烈,新兴品牌多聚焦“鱼蛙火锅”“串串香”等细分赛道,创新场景化体验尚处探索阶段。年轻消费群体对个性化需求增长,传统品牌面临吸引力下降的挑战。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压力
火锅行业碳排放占餐饮业的35%,传统燃料使用与食材浪费问题突出。尽管部分企业推行“小份菜”和厨余回收,但整体环保意识仍需提升。
人才断层与传承困境
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现代餐饮需求,年轻从业者流失严重。调研显示,部分培训机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技能人才质量参差不齐。
《条例》从法治保障、产业协同、文化传承等维度为火锅行业破局提供系统性支持:
法治保障:构建长效机制与政策红利
统筹协调机制。明确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职责分工,由县级以上商务部门牵头,整合农业、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资源,破解“九龙治水”困境。
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川菜(含火锅)原辅料、工艺、服务等全链条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
产业升级:从供应链到消费场景的全面革新
供应链整合。支持建设“原辅料供应—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
品牌与场景创新。培育“名店、名厨、名菜”体系,鼓励“火锅+文旅”“火锅+节会”等融合模式,打造精品美食旅游线路。
数字化赋能。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智能点餐、私域流量运营及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
文化传承:从技艺保护到全球传播
非遗技艺保护。对传统火锅技艺、民俗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可追溯的技艺传承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火锅制作技艺与个人申报各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提升文化附加值。
数字化传播。建立川菜相关文化资源数据库,鼓励创作影视、出版物等文化IP,推动火锅文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触达全球。
人才培育: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
专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规定设立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培养具备研发设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技艺交流,鼓励申报“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工匠”等各级各类奖项。
国际化输出。鼓励经营者拓展境外市场,支持厨师境外从业。
《条例》的行业意义:从四川实践到全国示范
为地方特色产业立法提供范本
《条例》以“小切口”立法解决“大问题”,通过固化政策经验、强化部门协同,为其他省份餐饮业立法提供参考。例如《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已先行探索,川菜立法进一步验证了地方菜系法治化路径的可行性。
推动火锅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三化联动”,助力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提升盈利能力。预计未来3年,四川火锅产业集聚区将带动上下游产值增长超20%。
加速川派火锅全球化布局
支持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海外分店拓展市场,推动底料、食材出口国际认证。目前海底捞海外门店已超120家,《条例》实施后有望培育更多国际化品牌。
促进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
火锅产业链联动农业基地、乡村旅游,推动“一业带百业”。例如,郫县豆瓣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高端产业代表,直接解决就业人员数量10000余人,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解决就业人员数量5000余人。未来“火锅+文旅”模式将进一步释放县域消费潜力。
《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四川火锅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创新”的新阶段。通过法治保障夯实产业根基,通过文化传承激活品牌灵魂,通过国际化拓展打开全球市场,四川火锅不仅将巩固其在川内餐饮市场的领军地位,更将成为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对于从业者而言,需紧抓政策红利,深化标准化与创新,在坚守传统与拥抱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书写火锅行业的“沸腾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