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华人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开枝散叶,跟随他们走南闯北的一般都有火锅。由此可见,火锅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在国际餐饮市场中,火锅这一品类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近几年疫情反复,市场遭受冲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餐饮行业仍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各企业品牌结合防疫要求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系列创新业务,站稳抗疫最后一岗。在众多餐饮品类中,火锅成为最具复苏潜力的赛道。
虽然目前国内市场经营困难重重,但受疫情影响,国外餐饮行业也在经历重新洗牌。这时候出征国际市场,或许正是抓住后疫情时代的机会。

远扬海外优势所在
饮食特色强
火锅是最具辨识度的中华美食之一,《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火锅是所有中式餐厅中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类。带给世人的“麻辣商机”,不仅有遍布世界的火锅店,也有火锅底料等相关产业。
火锅是极佳的中式餐饮赛道,已经成为一种餐饮文化。火锅社交属性强这一特点讲究“圆桌文化”的中餐环境中具有天然优势。更何况火锅的食材包容度高,能够覆盖最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又因具备连锁扩张优势占据中餐最大的市场份额。

网络流量大
火锅作为集文化、客流量和市场于一体的中式餐饮赛道,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 年火锅市场规模达 4380 亿元,占中餐市场的 14.1%。
目前,打开TikTok,在搜索框内输入hotpot(火锅),打开hotpot(火锅)这个栏目便可以看到所有与#hotpot相关的话题标签和播放量数据,点开这个#hotpot的tag页面,累计目前已有超50亿的播放量。

消费力量多
目前,海外市场进行火锅消费、购买火锅底料的主力军仍是华人,外国市场尚在培育期。携带方便、储存时间长的火锅底料成为大部分华人“解乡愁、思乡味”的首选。
但同时,“火锅绝对不是华人独宠”,这种麻辣刺激的中国味道也逐渐征服着全世界食客的味蕾。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都有着无数的中国人经营着自己的火锅店,他们的顾客不仅有寻找家乡味的华人,也有不少外国人。
此外,火锅行业也有不少外国人,如意大利人张卢卡,不仅是火锅的忠实粉丝,近年来还一直致力于将“中国麻辣”介绍给全世界。

口味选择广
火锅口味众多,除了经典的麻辣牛油锅底,酸甜浓郁的番茄锅、清淡鲜美的菌汤锅、营养滋补的骨汤锅都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提供风味多样的消费选择。
此外,火锅还可以衍生多种类选择,方便在家操作的火锅底料、火锅菜等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仅火锅底料就配料众多,炒制过程讲究。一块小小的火锅底料“方块”,加上饮水,辅以各种鲜菜肉食,就可以挑动食客的味蕾,为其“捕获”更多消费者。

反向输出如何进行
出口管理严
因其便捷性和密封性,火锅底料成为火锅行业出口贸易中占比较大的种类。火锅底料作为预包装食品,其出口涉及方方面面,从配料、制作、检验、包装到发货,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可能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这就对企业精细化运营提出要求,各项处置必须得当。
火锅底料出口必须根据全世界各国的政策法规,适应不同的标准。此外,还需根据当地消费者口味,适当进行调整。尤其最具特色的牛油火锅底料,因含动物油,还需走检疫程序,出口流程相对复杂。

政策支持硬
火锅产业的扬帆远航是对中国味道的肯定,相关政府部门也竭尽所能,为火锅出口尽一臂之力:及时介入企业出口流程,聚焦产品源头管控,促进企业加强原料、辅料追溯验收,推进火锅底料企业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等措施,都是他们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难题的行动所在。
同时,检验专家们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研究出检出限远低于国外标准的检测方法,定期对添加剂、重金属、菌落数等98项指标进行风险监测,致力推动中国特色火锅味道持续开辟新市场、扩大出口规模。

品牌打造好
近些年中餐出海的热潮持续升温,海底捞、小龙坎、呷哺呷哺等这些早已在国内站稳脚的川渝火锅代表品牌进军海外,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小龙坎今年将重点抓海外市场门店部分,从2017年开始布局,如今34家门店已覆盖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稳扎稳打实现“世界的小龙坎”。
而活跃的市场也持续推进业务发展,从今年3月日本上野店开业、4月德国杜塞店开张和6月初美国法拉盛店开业的速度来看,小龙坎的海外业务发展或将超额完成年初的业务目标。

呷哺集团董事长贺光启表示,东南亚是公司出征国际市场的首站,从经营管理到菜品特色,不仅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将进行“本土化”改良。
围绕着东南亚市场,未来2年内,呷哺集团将在海外布局中央厨房等相关产业链。该产业链不仅供应国外市场,还将成为国内市场的海外中央厨房,届时,国内外供应链将相互打通,互为反哺和助力。

火锅品类在全球知名度不断提高,也带动行业发展越来越好。在火锅底料出口过程中,一些海外经销商还会主动要求新增一些当地口味的火锅底料,随着这样的互动越来越多,相关产业链会更加壮大。
火锅人可以从更多角度切入,不管是产品、客群还是渠道都要注重差异化视角。争取在红海中找到尚未过度开发的蓝海,挖掘蓝海品类、开拓蓝海市场(海外市场),聚焦蓝海价格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