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一架四川外贸企业商务包机在成都启航,出发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包机上,来自食品、医药、农产品等行业的31家外贸企业共40人飞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开展经贸促进活动。
这是疫情以来,四川首个省级层面组织的境外商务团。除了“省级代表队”,全国也陆续有多个城市牵头出海抢订单。海外市场,成为很多企业竞争的重点所在。
产业行动:积极出海扩大市场
12月11日9时28分,巴中市通江县工业园区,一辆装载27吨火锅底料的大卡车缓缓驶出四川巴山渝味食品有限公司,开往厦门海关,出口马来西亚。
首批27吨火锅底料出口马来西亚,通江青花椒香飘海外,无疑为通江做强青花椒产业注入了信心。负责人介绍,根据协议,四川巴山渝味食品有限公司以后每月的出口量将至30到60吨。
此外,成都本土火锅品牌小龙坎分别在日本东京上野、德国杜塞、美国纽约、柬埔寨西港新开4家分店,海外门店达到40家;今年年初,呷哺呷哺高端品牌凑凑的海外首店也已亮相新加坡,试营业期间,高峰时段有近百桌等位。
火锅出海热,火锅底料也走俏海外。重庆海关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重庆海关监管出口火锅底料138吨,货值突破350.8万元人民币,出口量与货值分别同比增长61.97%和90.96%。

市场反馈:缓慢起伏仍待恢复
12月9日,海底捞海外业务运营主体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上市仅“临门一脚”。特海国际成立于2012年5月,是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主要从事于大中华区外的餐厅业务经营活动。
随着海外疫情趋于平稳,今年上半年特海国际营收达到2.4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35亿美元接近翻倍;翻台率也从2020年的2.4次/天、2021年的2.1次/天回升到今年上半年的3.0次/天。海外业务的复苏曲线,无疑为市场观察海底捞国内业务走势提供了样板。
海外经营成本高,但相应的客单价更高,理论上单店利润天花板也就更高。2019年特海国际海外餐厅单店日均收入达到2.0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一数据在今年上半年回落到1.4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看起来潜力巨大的海外业务仍在恢复阶段,难以为当下的海底捞增加亮点,盈利还需等待。
辩证思考:完善产业 先发引领
火锅能够成为今天中国餐饮连锁的巨头,是因为火锅消费触点多、人工成本相对低廉、可标准化程度高。火锅能够最终走向世界,更是得益于成熟的火锅调味料供应链市场。在100届糖酒会上就特别开设了火锅调味料展区,一整个供应链体系服务一个业态,市场的足够成熟催生了前端消费拥有足够的选择多样性、多元化,自然有了优质发展道路。
在美国主流商超和电商货架上,小肥羊生产的火锅配料等零售商品已经稳稳“站”了十年之久。而社交媒体上,一些外国网友在分享中国美食时,也会建议粉丝可自行购买小肥羊火锅底料,在家中DIY中餐。
火锅作为代表性“中国风味”,携带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天然易标准化基因,是文化+技术出海的典范。据沙利文调查及预测,21年海外火锅店数量达13.4万家,收入口径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占2021年国际中式餐饮市场的11.1%,2026年海外火锅市场规模有望达465亿美元,21-26年CAGR达10%,高于海外中餐整体同期增速。
此前,小肥羊等多个火锅龙头品牌已率先出海,先发优势下,火锅有望引领中餐,成为本土餐企出海最具潜力的品类之一。
餐饮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火锅可以帮助海外华人缓解乡愁,同样也可以让全世界人民通过食物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