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餐饮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头号品类,餐饮界少有的万亿赛道,火锅赛道是不少餐饮人创业的首选。
特别是在当下餐饮走向连锁化的趋势下,火锅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成为当下餐饮连锁化经营的最佳品类。
如何实现标准化
产品标准化
标准常常是一个渐进的步骤。以前,传统的四川火锅都有“打锅底”的步骤,厨师需要掌握各种辅料的配比来做锅底,而进入标准化的雅座菜选流程后,这一步骤将大大降低时间、人力成本。
同时,菜品的采购、预处理都开始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很多火锅企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拥有更强的研发和管理能力,能够提供更新鲜标准化的菜品,也能帮助餐饮企业将标准化做得更规范彻底。

服务标准化
服务是生产与消费同步的,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一方面希望得到专业的服务,一方面又希望获得极大的便利,减少等待时间,方便结算。所以,在设计服务流程标准时,应该遵循方便顾客的原则。
同时,服务人员要学会倾听,学会服务标准化沉默,不仅要注重语言交流,还要注重非语言交流,但适度的语言表达很重要。

火锅的标准化主要是菜品与服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除集中采购管理外,火锅汤底与调料的统一调制、餐厅后厨出品流程与摆盘的标准化、到前厅服务的SOP,确保顾客在每家店的用餐体验都能一致并满意。
标准化是双刃剑
根据美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对堂食的影响,2021年火锅门店的连锁化率为20.7%,同比增速仅提升1.2%,但火锅仍然是餐饮正餐中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品类,也是天生最容易标准化的品类。
近些年来,标准化似乎成了火锅品牌做连锁加盟的关键密码。但火锅是否完全适用标准化要求,则要具体分析,标准化经营,有好处也有坏处。

首先,不可否认标准化的好处:锅底、涮菜、调料的标准化有利于各门店口味一致、方便企业管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最重要的是,火锅菜品标准化之后,有利于快速扩张。
但同时,标准化的坏处同样致命:每个人对标准化的不同理解,会导致火锅菜品标准化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有些经营者理解的标准化就是降低食材成本;有些经营者理解的标准化则是稳定品质。前者不好吃,后者大众化,这都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说到底,火锅经营标准化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复制,从而扩大规模。上到生产流程衡量、细化操作环节;下到每块原料切成什么样,调料加多少。都是为了方便企业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复制门店,快速拓展而准备。

拒绝全盘标准化
而在很多火锅店开始向标准化靠近,调整经营战略的同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新兴火锅店又增加了市场竞争的压力。标准化经营保证了品牌的品质,而后续要如何打造品牌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品牌特色又成为火锅企业发展的难题所在。
所以,标准化是火锅店经营的重要手段,却不能是唯一方式。火锅企业要发展扩大,仍要依靠标准化,但一定不是全盘接受标准化,而是在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定义的东西,让人感觉有些不同,值得再来。

单纯的标准化1.0版本已经过时,火锅企业必须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增加自定义的东西,形成差异化,和竞争对手区隔开,才是王道。“标准化+自定义”的跑道正在开辟,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先机。
此外还要注意,品牌营销绝对不能标准化,有形产品的标准化有利于控制成本加速复制,而无形的品牌营销再去标准化就不应该了。火锅店产品本就容易重合,再不从营销和品牌印象上有所区分,就会让消费者混淆品牌,无法长久发展。海底捞以服务取胜,小龙坎靠味道留名,这些都是他们去标准化营销的成果。

想要在火锅赛道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就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想消费者之所想,做消费者之所需,提前占领新渠道,实现差异化,再率先完成标准化,就会拥有更大的赢面。
凑凑火锅等品牌以火锅+新茶饮等形式切入市场,打造品牌记忆点的同时,“火锅+”的模式也被视为火锅赛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完成的又一次自我改造,通过丰富火锅用餐体验,满足消费者在吃火锅时潜在需求。
这些搭配菜品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强化火锅用餐体验,并不会取代火锅核心产品的主要营收角色。同时也将帮助火锅企业在赛道上跑出自己的差异化。

尽管目前我国餐饮品牌标准化、连锁化程度并不高,但火锅这类能够快速规模化扩展的餐饮细分领域依旧被看好。“火锅餐饮品牌可以通过自身供应链管理,实现产品和门店的标准化,进而快速扩张。”
火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后端供应链愈发成熟,无论是冷链配送的基础设施、还是复合调味料、净菜加工等领域均出现了一批专业玩家——“品牌和供应链相互促进,螺旋式上涨”。
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带来更加专业和标准的产品,不管是生产、配送要求上还是菜品品质,都会随着这种“螺旋式上涨”逐步提升,整个行业将会向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尽管火锅的特性难以迁移到其他品类上,但后端供应链的成熟、前端支付技术、餐饮优秀人才积累等各方面的成熟;标准化与差异化共同促进的选择,肯定会带领火锅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