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锅行业“内卷”加剧的今天,头部品牌海底捞却以“红石榴计划”杀出一条新赛道——从火锅到烤肉、快餐,从主品牌到子品牌矩阵。海底捞用一场“内部创业革命”重新定义了餐饮多品牌运营的玩法,这波操作不仅让财报数据“狂飙”,更给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多品牌运营课”。
火锅作为中式餐饮的“头号品类”,早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火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门店数量增速却持续放缓,客单价普遍下滑。消费者既要“极致性价比”,又要“新鲜感”,单一品牌难以覆盖全场景需求。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后,需求更加碎片化:工作日想“一人食简餐”,周末要“沉浸式烤肉+酒吧”,团建又追求“露营火锅新体验”。传统火锅品牌若只固守“大店正餐”模式,注定被分走蛋糕。
餐饮行业普遍面临“人才荒”,尤其是兼具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海底捞内部调研显示,超60%的基层员工渴望晋升机会,但传统单品牌模式难以提供足够空间。
多品牌战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本质上是通过“孵化生态”破解增长焦虑、人才焦虑和场景焦虑。
“红石榴计划”策略拆解
1. 人才共享:让店长“一人管三店”
海底捞独创的“双管店”“多管店”模式,堪称“餐饮界管培生计划”。优秀店长可同时管理海底捞门店及孵化品牌,如焰请烤肉铺子。这一模式不仅复用了店长成熟的管理经验,降低了管理成本,还为员工提供了“做烤肉店长、炸物老板”的新职业路径。对于员工来说,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晋升机会,让他们看到了在企业内部实现职业梦想的可能。打工人直呼“海底捞,你是懂职业规划的!”这种人才共享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单品牌模式下员工晋升空间有限的问题,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 赛马机制:让市场决定“谁活谁死”
红石榴计划并非盲目扩张,而是有着严格的孵化标准。可复制性是首要条件,只有首店盈利模型跑通后,才允许区域扩张。这确保了新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质价比方面,锚定“高品质+合理定价”,避免陷入价格战。在如今消费者既追求品质又注重价格的市场环境下,这一策略能够让新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数字化能力也是关键,供应链、会员系统与主品牌共享,降低了运营成本。例如,首个孵化品牌“焰请烤肉铺子”通过“烤肉+酒吧+洗发服务”的跨界组合,单店日均翻台近5轮,盈利能力超预期。这种赛马机制,让市场成为检验新品牌生命力的试金石,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场景破圈:从“火锅店”到“全域餐饮”
海底捞在场景破圈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时段延伸上,焰请烤肉铺子白天做正餐,晚上变酒吧,充分利用了店铺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坪效。场景创新方面,推出露营火锅、企业食堂等定制化服务,抢占B端市场。如今,企业团建、户外活动等场景对特色餐饮的需求日益增长,海底捞的这一举措精准地抓住了市场机会。品类跨界上,通过“小嗨爱炸”等品牌切入快餐赛道,覆盖早餐、下午茶场景。这一系列的场景破圈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万物皆可火锅+”,让海底捞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火锅场景,而是拓展到了全域餐饮领域。
4. 会员生态:1.8亿会员的“流量裂变”
依托主品牌超1.8亿会员的私域池,新品牌可快速冷启动。权益互通方面,海底捞会员可用积分兑换烤肉套餐、炸物优惠券,增加了会员的粘性和活跃度。数据赋能方面,通过消费偏好分析,定向推送新品牌活动,提高了营销的精准度。多品牌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多开店”,而是“一盘棋”的流量运营。海底捞通过会员生态的打造,实现了会员资源在不同品牌之间的共享和流动,为新品牌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5. 加盟试验:用“13家店”摸清边界
尽管开放加盟,海底捞却异常谨慎。三轮筛选机制,包括资质审核、运营能力评估、战略匹配度测试,确保了加盟商的质量和与品牌的契合度。区域试点优先在三四线城市探索,避免与直营店竞争。加盟不是“救命稻草”,海底捞的克制值得行业借鉴。先练内功,再开外挂,只有自身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才能在加盟扩张的道路上走得稳健。
6. 组织变革:让员工“为自己打工”
创业分红机制,孵化品牌创始人可获“现金奖励+利润分成”,激发了员工的内驱力。员工不再是为企业打工,而是为自己创业,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容错机制允许失败项目关停,但需复盘经验反哺主品牌。这种宽容失败的文化,鼓励员工大胆创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火锅人必学的“红石榴法则”
1. 品类跨界:做“火锅+”而不是“+火锅”
九毛九推出酸汤火锅、大龙燚试水“火锅+烧烤”,均通过差异化定位突围。这启示火锅人,品类跨界要围绕核心供应链能力延伸。海底捞凭借底料优势赋能烤肉品牌,实现了不同品类之间的协同发展。避免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才能在品类跨界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2. 人才复用:把员工变成“合伙人”
建立内部创业平台,设置“孵化基金”“分红权”等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同时注意避免因“强压式拓店”导致的人才流失。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让员工成为企业的合伙人,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 数据驱动:用AI找到“下一个爆品”
通过会员消费数据分析,如锅底偏好、加单时段,指导新品研发。头部品牌已普遍采用智能排班、后厨自动化设备降本增效。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火锅人要善于利用数据,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爆品,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4. 谨慎扩张:要“活得久”而不是“跑得快”
火锅品牌在扩张过程中要保持谨慎,注重品牌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不要为了追求短期的规模和速度,而忽视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需求。
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本质是一场关于组织力、创新力和生态力的“三重革命”。它告诉我们:多品牌战略不是简单的“开分店”,而是通过组织创新、资源复用与文化传承,构建生态化品牌矩阵。
对于火锅人而言,与其在价格战中“内卷”,不如跳出赛道,用“红石榴思维”开辟新战场——毕竟,餐饮的尽头不是火锅,而是满足每一位食客的需求。